福建续写“幸福草”三代传奇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布关于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开发服务处处长牛萍在具体调研中发现,战略科学家不足、复合型人才稀少、产业人才短缺成为当前“双碳”科技人才市场的主要特点。而随着业界对“双碳”人才需求激增,有专家预测,“双碳”领域未来10年—15年间都将处于蓬勃上升阶段。

  日前,随着福建农林大学创新班面试工作的结束,该校新揭牌的菌草与生态学院将迎来新一批碳中和创新班学生。据了解,新成立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是全国首个将菌草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学院。该学院包含“一院四系”,“一院”即碳中和研究院,“四系”分别是菌草学系、生态学系、生态修复学系和地理学系。该院将建立本硕博一体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到2028年,规划在校生规模达1200人,其中研究生600人,本科生600人。

  据悉,福建农林大学的农林主干学科整体实力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生命科学基础学科发展优势明显,特别是在植物科学领域具备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该校现有9个ESI前1%学科,居福建省属高校首位,并实现ESI前1‰学科零的突破。该校菌草技术现已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全国31个省(区、市),成为福建省乃至我国农业科技对外援助的一张重要名片。

  一棵小小“幸福草”,发源于福建的土壤,却在海外帮助千千万万的农户,种下希望,开出幸福之花。菌草技术发展路上,一代人有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奇。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代人的接力,再到一群人成长,而今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揭牌成立,让“幸福草”的故事续写新的传奇。

脱贫 让“幸福草”走出福建

Www。iI35.COm

  上个世纪80年代,福建山区栽培食用菌普遍以木材为原料,“要种菇就要砍树”的观念深入人心。为解决“菌林矛盾”,菌草技术的发明者、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开始试验“以草代木”栽培研究。该技术成功后,菌草技术迅速在福建应用推广。

Www。iI35.COm

  1995年,“中国菌草”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两年后,在福建土生土长的菌草技术,成为了闽宁扶贫协作项目,在宁夏谱写“山海”协作的脱贫之歌。

  当时,林占熺和学生背着六箱福建的草种,来到宁夏彭阳推广菌草技术。为了让农户“一看就会”“一学就懂”,林占熺挖掘当地现有条件,将废弃窑洞进行简易改造,成为菌菇的培养房。一时间,不起眼的土窑里长出了菌菇“白娃娃”,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金娃娃”。

  山海跨越,让菌草技术“走出去”的步伐迈出了第一步。草里生金的传奇,则让菌草技术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友人口中的“辛福草”。

  林占熺援外第一站是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当时的一番景象,让他记忆深刻:树叶做衣,挖坑做饭。快进入21世纪了,当地人还是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在随后的时间里,林占熺多次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让数万民众因此受益。

  如今,菌草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减贫”道路上书写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径、新思路。而在援外的首站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人称林占熺为“布图巴”,这是这个国家国旗上的吉祥鸟。不少人给孩子取的名字,也都嵌有“菌草”二字。

协作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作为菌草“二代”,林占熺的女儿林冬梅自小就参与父亲林占熺的科研,也自然地接过了新一代菌草人的使命。

  “严格说来,我的第一份科研工作,就是每天傍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预报,然后把各县市的气温记录下来,作为父亲研究食用菌种植的参考数据。”这是父亲的梦,也是林冬梅的梦。从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到跟随父亲的脚步,再到菌草推广项目负责人,林冬梅等第二代菌草人书写新的传奇。

  当下,菌草技术正加快走向世界,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和平友好“植物大使”。为了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林冬梅带领团队将菌草技术带到13个国家,建立起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创建了“基地+旗舰点+农户”的模式,把乡村最贫困的“单亲妈妈”群体组织起来发展菌草生产。

  同时,林冬梅沿袭了父亲林占禧就地取材、尽可能减少投入,她开创集装箱改装栽培菌菇的新模式,攻克了气温偏高不利菌菇生长等难题,成功生产出菌草菇;成立了非洲最大的(菌草)项目——菌草研究中心,并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绿色使者”。

Www。iI35.COm

  长期以来,林冬梅致力于菌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以及菌草技术援外与国际合作工作,先后担任我国援助中非、巴新、斐济、莱索托、卢旺达等国菌草技术项目专家及负责人以及福建省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菌草旱稻项目专家,还获得“中非共和国国家感谢军官勋章”。

Www。iI35.COm

  在新菌草与生态学院教学中,林冬梅将担任《菌草学》课程教学。“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是新技术、新领域、新方向。”在她看来,菌草技术创新是科学创新、产业创新、发展创新,需要几代人的拼搏奋斗。菌草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已经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

新生 让菌草人才遍地开花

  据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表示,菌草技术涉及菌草草种选育、菌草生态治理、菌草栽培食药用菌、菌草菌物饲料、菌草生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等六大领域,其中处于国内或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的达20项。

  当前,菌草技术正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同时,大量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发展菌草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基地。随之而来的便是人才缺口,尤其是对具备宽厚理论基础、技术储备和国际视野的菌草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学院成立对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能起作用,”德市银耳种植行业知名民营企业、福建姚淑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姚俊荣表示,正是公司摒弃了伐木养食用菌的老路,潜心研究代料培养基,闯出了一片靠科技创新的银耳市场。在同样是“二代”,即银耳培育产业“二代”的姚俊荣看来,通过学院培养理论型人才,让学生利用菌草开展培养基试验,进而将研究成果面向市场,将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作用。

  除了企业有用人需求,部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也有拥有菌草技术专业知识的硕士和博士生源的需求。通过建立专业化学院,培育食用菌生产、饲草生产、生态工程等领域的人才“活水源”,将有助于推动菌草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将助力我省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国家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全国生态学院很多,但是菌草与生态学院是首创。”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表示,首创意味着没有前人经验可参考,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辟生态学建设的新理念、新赛道。学院未来将对菌草科技、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中亚热带植物生态适应性、农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农林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深化农工、农文、农医交叉融合,提升生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能力。“我们目的是将学院建成以‘菌草与可持续发展’为特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中心和创新高地。”

  “我们需要社会更多地关注菌草发展。”兰思仁表示,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推动全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就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菌草与生态学科的发展。“我希望,青年的学子们也能够投身到菌草与生态学科,大有作为,大有可为。”他说。(记者 郑晓丹 颜财斌)